





●系統會實時收集旅巴行車數據,以便掌握旅巴的行駛及泊車情況。
● 山頂道上下山兩條行車線擠塞並不罕見。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研究人員在旅遊巴上裝上GPS定位儀,以便接收實時數據。 香港文匯報記者文禮願 攝
●李森博士。香港文匯報記者文禮願 攝
港科大研實時行駛監測系統 兜路泊車可減近四分一
在疫情後,香港旅遊業迎來復甦期,存在已久的旅遊巴泊車難的問題亦再次浮現,在地少人多的困局下,旅遊景點要加建多層及地下停車場,工程亦非一時三刻可以上馬。不過,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成熟,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專家早前獲特區政府資助,調研旅遊巴及私家車出行情況與路邊車位,擬研發一套實時監測旅巴去向的系統,並以AI技術預測塞車,及時發出預警,有助旅行社、旅巴公司因應實際交通情況調配行程,錯峰出行,並有助政府部門調節車位。在旅巴增加時,將私家車車位臨時改為旅巴車位,使旅巴兜路搵車位的情況大減近四分之一,長遠將開放予普通旅客使用,提供更多旅遊資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復常後,香港旅遊市道反彈,每逢旺季全港旅遊景區均人滿之患,以山頂司徒拔道、淺水灣海灘及尖沙咀星光大道一帶為例,每天有數以百計的旅遊巴穿梭往來。因為泊位難求,旅巴司機無法停泊汽車,惟有在落客後駕車不停兜圈,變相令本來狹窄的路面塞上加塞。
為紓緩這個困局,科大的高端智庫極智慧城市研究院創始主任羅康錦(同時也是科大工學院院長)與助理教授李森早前先獲得特首政策組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的支持,獲逾90多萬元的研究經費,收集和分析數據、建立交通數據模型,就有關困局作深入研究。團隊發現旅巴大塞車主因之一,是從業員之間缺乏協調,旅遊巴集中在某個時段同時到一個景點觀光,雖然他們亦可透過通訊軟件「通風報信」,但效率偏低。
李森花了一年多時間,從車流如鯽的油尖旺、深水埗、九龍城、黃大仙及觀塘入手,收集數據,探討旅遊巴士和私家車之間的路邊停車空間分配問題,並開發一個網絡均衡模型,捕捉這兩種交通模式的互動及其巡航尋找車位行為,預測對交通擠塞的外部影響,預告各景點的交通情況,旅遊巴營運商、司機及旅行社負責人掌握資訊後,可重新調配行程,避開人潮高峰。
研究結果顯示,若能在旅巴增加時,將幾個空置的私家車泊位臨時改為旅巴車位,這種戰略性的停車空間分配,將旅巴兜圈搵車位情況減少23.3%,有助提高交通網絡的交通速度。
羅康錦與李森就此項目議題向智慧交通基金提出申請,進一步探索開發一套數據分析模型,透過分階段在全港200部旅巴安裝衛星定位儀,全天候監測行駛數據,旅巴或旅行社負責人只要下載相關應用程式,即可實時監測旗下旅巴的位置及停留時間等,比只靠司機透過WhatsApp匯報交通情況,快捷方便得多。
6車率先安裝 助後台調配行程
目前已有6部旅巴率先於本月7日安裝衛星定位儀,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直擊安裝過程,發現操作非常簡單,行車數據會自動傳送到後台,再由團隊收集有關數據後進行分析,李森說:「希望今年底有200台旅巴完成安裝,收集得來的實時大數據能有助更深入掌握旅巴塞車及泊位難的癥結,制定應變方案。」
有份協助科大研究旅巴停泊情況的香港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表示,早在2017年出現旅客逼爆紅磡及土瓜灣時,已向香港旅遊業議會提出在旅客熱點安裝閉露電視監察人流,但礙於種種原因未有成事,直至2020年認識李森,兩人理念不謀而合。
截至2021年底,已登記的非專營公共巴士(包括旅遊巴等)共有6,982輛,首階段有200輛旅遊巴試行安裝衛星定位儀,崔定邦認為這數量具代表性。
冀未來擴至大眾應用
現階段的數據資料只供旅巴負責人、旅行社老闆等查閱,明年初將推出司機手機版應用程式,以便他們快速掌握路面的實況,未來系統將推出大眾版,讓旅客或市民掌握更多交通數據,避開人流擠塞地方之同時,也可透過手機推送香港有關的旅遊資訊,包括一些門票或商戶優惠等。